在首屆吉林省林蛙產業創新發展研討會
暨林蛙養殖新技術培訓班上的講話
吉林省林學會理事長、吉林省森林休憩保育研究會顧問兼代理會長 王志新
(2019年4月9日)
尊敬的俞龍男主席、趙洪亮主任、伊常青會長,林蛙界的各位專家學者、各位同仁、各位學員:
大家上午好!
值此冬末春初之際,我們在這里舉行創新驅動助力林蛙產業發展——吉林省首屆林蛙產業創新發展研討會暨林蛙養殖新技術培訓班,并借此機會,召開吉林省森林休憩保育研究會林蛙分會成立大會。在此,我謹代表省林學會和省森林休憩保育研究會,對林蛙分會成立和創新研討會暨新技術培訓班舉辦表示祝賀,對各位專家學者多年來對省林學會、省森林休憩保育研究會工作的重視支持表示感謝,對辛勤工作在林蛙養殖生產第一線、為我省林蛙產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實踐工作者表示誠摯的敬意!
我國林蛙,屬歐洲林蛙中國亞種,在我省以及河北、陜西、黑龍江、西藏、四川、江蘇等地均有分布,統稱中國林蛙。在各地所產的林蛙中,分布在長白山脈、小興安嶺大部和張廣才嶺腹地的東北林蛙唯中國僅有,屬純野生動物。
東北林蛙又稱雪蛤、哈什螞(哈氏?。?,以其體型碩大、體質健壯、產油率高、繁殖率強,以及特有的藥用價值和滋補、美容等營養價值而成為林蛙中的極品。早在明、清兩代,東北林蛙就因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被納入宮廷“八珍”之列,成為“四大山珍”之一,近年來更有人把它歸列“東北新三寶”之首。
我省所產林蛙為長白山林蛙,是東北地區特有的蛙種?!侗静菥V目》中所稱的“山哈”,指的就是主產于我國東北的長白山林蛙。長白山林蛙是所有林蛙中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最高的。其主要產品林蛙油為林蛙之精華,不僅在民間被譽為傳世滋補佳品,還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業內俗稱長白山林蛙油為“大油”,足見長白山林蛙的魁首地位。
也正是看到了林蛙的獨有價值,近年來在各林蛙適宜養殖區涌現出了一大批養蛙專業戶,一些有頭腦的商家還瞄準市場,辦起了以林蛙加工、經營為主的林特產品營銷公司,有的地方還興辦起了林蛙研究機構。
順應林蛙產業發展大勢要求,我們省先后出現了林蛙養殖技術協會、林蛙產業協會、林蛙產業商會等多個社團組織。省林學會、省森林休憩保育研究會在分支機構構建中,亦把林蛙作為重要選項,都設有林蛙分會。省林學會的林蛙分會設在省林科院,與林蛙產業協會一體。吉森研究會林蛙分會,會長、秘書長分在省農大和本會秘書處,屬于“術業專攻”的社團組織,去年11月組建,今天召開正式成立大會。這是迄今為止我們省在省級層面組建的第4個有關林蛙的社團組織,與省林蛙協會(省林學會林蛙分會)、省林蛙商會一道,形成“四柱撐屋”、“三足鼎立”的林蛙專業學術研究組織架構。這一組織格局,既有它好的一面,說明大家都重視林蛙了,開始研究林蛙了,也有不利的一面,那就是力量分散,各干各的,形不成合力?;?,本次研討會把林蛙產業發展的組織問題作為一個重要選題,安排我跟大家說說想法。雖說我長期工作在社團組織,但對林蛙卻研究不深。下面,我僅從有利于促進林蛙產業發展的視角,談點不成熟的意見,權作是跟大家做個交流。
如何構建林蛙產業發展的組織格局,我想還是應該先從問題說起。目前,我們省林蛙產業發展的最大問題是:政府管理體制不夠順暢,一些政策規定與林蛙產業發展存在矛盾,個別地方和單位對林蛙發展缺少扶持性措施,尚未將其作為一個產業來對待。此其一。其二,對林蛙產業發展,缺少統一的設計和組織,即使有社會團體在努力推動,但受自身職能限制,推進工作達不到理想效果。其三,林蛙生產過于分散,一家一戶,各自為戰,點多面廣戰線長,夠規模、有實力的少,小農意識、小富即安心理嚴重,舍不得投入,形不成氣候,抗風險、抗擊打能力弱。其四,林蛙養殖手段傳統,技術落后,多以自然力為依托,人工干預措施少,即使是一些已經成功、且發展規模已經很大的養殖場,有的甚至已經發展成了以林蛙經營等為主的公司,也很少有專業的技術團隊,提質增效的潛力和空間巨大。其五,就是我們省目前的林蛙生產,其產品多以林蛙個體、林蛙油為主,高附加值的林蛙產品少,對號稱“東北一寶”林蛙的開發利用遠不到位。其六,人才匱乏,沒有幾個人愿意搞這方面的研究,我之前曾接觸過有關科研院所、有關大專院校,沒幾人搞林蛙研究,一些過去曾搞過林蛙的,如今也是“人去樓空”,隨其退休而無人“接棒、接力”,即使是有些團隊在搞涉蛙方面的研發,也多停留在很專業的層面,與林蛙生產實際相脫節,科研轉化為生產、變成現實生產力的過程遙遙無期。
那么,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尤其應該引起重視:
第一,提高認識。我覺得第一位的還是提高對林蛙的認識問題。只有認識真正上去了,政策才會跟上,投資才會跟上,也才會給林蛙產業發展創造真正寬松適宜的政策環境,給予更大的投入紅利。為此,必須加大對“林蛙系東北一寶”的宣傳力度,讓全社會特別是各級政府部門、各級領導充分認識林蛙,重視林蛙,把它作為一項產業來對待、來謀劃、來發展。要像發展人參產業那樣,在省級層面出臺林蛙產業政策,明確主管部門,清晰各職能機構職責,落實各自任務,加強領導,加大指導、協調和扶持、投入力度,把這項特有資源、特色產業抓緊、抓實、抓好,迅速見起色、出成效、成氣候。
第二,科學經營。這是關鍵,也是核心。去冬今春之所以遭受多年不遇的“自然災害”,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對林蛙越冬技術把握不好。要徹底解決“靠天吃飯”的問題,就必須打破傳統觀念束縛,實行科學經營。引入現代經營理念,引入現代科學技術,引入科技和管理人才,讓林蛙養殖在科學思想指導下,在科學技術支撐下,在科研人員管理下,真正實現講科學、用科學,科學飼養,科學回捕,科學利用,讓林蛙養殖企業、合作社和廣大蛙農沿著科學規范的軌道往前走,大力提升林蛙養殖的科技含量,提高林蛙產品的品質,把精力更多放在“謀事在人”上,徹底扭轉對“成事在天”的過度依賴。
第三,抱團發展。養殖分散,各搞各的,是我們省林蛙產業形不成規模、形不成氣候、形不成大市場的根本癥結所在。要提高林蛙養殖規模,形成競爭力,就要學會“抱團發展”,再也不能“只顧自家門前雪”了。要大力提倡合作經營,有地出地,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有技術出技術,走合作社、規?;?、集團化經營之路,“抱團取暖”,“相依為命”,相互補臺不拆臺,形成合力,切實提升抵御風險和抗擊打能力,提升市場競爭力。
第四,規范市場。林蛙產品市場混亂,以次充好、以假亂真和過分壓低市場價格、過度進行同業競爭,是導致我省林蛙養殖效益不高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必須加大林蛙市場管控力度,逐步規范交易行為,讓真正的蛙農賣到好的價格,讓消費者買到、吃到真正的長白山林蛙產品。
第五,加大扶持。有關職能部門要把林蛙真正作為一個產業來對待,納入有關產業發展規劃,給予政策上、資金上、貸款上等方面的支持,探索建立必要的引導資金,立項發展,歸業發展。當前應下決心解決好現有政策規定與林蛙產業發展的矛盾問題,努力給林蛙養殖戶創造適當寬松的政策環境和發展空間。
但至關重要的,必須大力提倡“以林養蛙、以蛙促林”的生態養殖模式。全省蛙農都要以保障生態安全、保護自然環境為己任,正確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堅持“保護為先、發展為要”的原則,最大限度地發揮好生態環境多種功能相融合的作用和效益。
實施上述舉措,完成上述任務,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就是由誰推進、由誰組織問題。從現實情況看,組織社會力量推動,無疑是一個最便捷、最迅速、最有效的選擇。也正是基于這樣的認知和考量,省森林休憩保育研究會審時度勢、抓住機會,適時組建了林蛙分會。
非??上驳氖?,我們這個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大家的積極響應和熱情支持。特別是林蛙商會的伊常青會長,不僅全力支持,而且親任顧問,使商會、研究會兩股繩緊緊地扭在了一起,從行業社團角度率先“抱團”,形成一股力量,合力組織、引導和規范全省林蛙生產,合力振興我省林蛙產業。
還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的分會,在利用好廣為人知的現有專家資源的同時,充分挖掘鮮為人知的人才資源,大力挖掘年輕人才資源,讓他們挑大梁、擔重擔,使分會工作在組建短短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就一躍站在了各分會的前列,成為各分支機構的領頭雁,成為吉森研究會最為活躍的一分子。今天,我們將在這里為他們正式授書,讓他們更加挺直腰桿、理直氣壯地開展分會工作,組織廣大蛙農開展更為有意義的活動。
必須說明的是,林蛙協會、林蛙商會、林蛙分會,雖同為蛙農服務,但林蛙分會更加注重的是技術,無論著眼點還是落腳點,無論發力點還是制控點,都放在了推動林蛙產業發展的技術支撐、技術服務上,從分會理事會構成大家即可窺見一斑,沒有企業家,幾乎清一色的林蛙科研、教學人員和林蛙養殖的成功實踐者,這對全省林蛙產業發展和廣大蛙農來說,無疑是一個福音。同時也要求林蛙分會,未來要以術業為骨、以專攻為要,緊緊圍繞林蛙養殖、加工技術開展研究、組織活動,敢于擔當、作為,敢補短板,讓全省林蛙生產盡快走上更多依靠技術進步的軌道上來。
強調“抱團發展”,對于林蛙分會來說,更為重要的是不僅在會內“抱團”,還要到會外“拓團”,緊緊圍繞“把小林蛙做成大產業”的總目標和總要求,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處理好分會與協會、商會的關系,寄期望于成為“蛙業聯盟”,相互聯手,同頻共進,為“合力興蛙”做出努力,為推動全省林蛙產業化、集團化、科學會、規范化、高效化發展不斷做出努力。
同志們,我們這次研討班的主題是“創新發展”,為此我們選擇了成功的創業典型——延邊李大蛤蟆,會間還要到他的蛙場實地參觀。之所以聽李大蛤蟆的做法體會,看李大蛤蟆的養娃現場,一條重要考慮是想讓大家學習李大蛤蟆的創業精神,學習他敢于把身家性命都壓在林蛙上的創業勁頭。參觀中大家要本著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態度來學,本著務實管用和敢于取舍的原則來學,確保學有收獲、看有裨益。
同志們,林蛙分會還是個剛剛落地的嬰兒,需要大家的同心和同力呵護。希望全省林蛙科技工作者和廣大蛙農,都要熱情支持林蛙分會的工作,積極參與、參加林蛙分會組織的各項活動,為更好服務蛙農、服務林蛙產業發展做出一份貢獻。
“大輪破浪帆亦險,小船渡河更艱難?!奔芯繒贿^三歲,林蛙分會剛過白天。在自身都舉步維艱的情形下,依然倡導、發起和開展此次研討、培訓活動,因此要求大家要倍加珍惜這次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專心聽,認真記,學會舉一反三,結合自身生產實際,大膽提出問題,敢于向老師請教,確保在這短短的一天半時間里,能夠學有收獲,不枉“三會”的合力組織和林蛙分會的苦心安排,也不枉專家教授的精心準備和觀摩蛙場的熱情接待。
同志們,此時正值成蛙下水、卵團投放、即將進入孵化期的關鍵時刻,這個時候能前來學習實屬不易。希望大家嚴于律己、力學精習,堅持用新思維、新理念、新技術武裝自己,為把小林蛙辦成大產業,做出我們各自的應有貢獻!
最后,預祝各位蛙農學有收獲,養殖取得更大效益;預??蒲泄ぷ髡唔椖磕苡行峦黄?,科研再攀新高峰!
謝謝大家!
點擊下載:王志新在首屆吉林省林蛙產業創新發展研討會暨林蛙養殖新技術培訓班上的講話.doc
注:
1.“八珍”:參、翅、骨、肚、蒿、掌、蟆、筋;
2.“四大山珍”:熊掌、哈氏蟆、飛龍、猴頭;
3.“東北新三寶”:哈氏蟆、紅景天、不老草。
